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中国政府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继续发展和巩固传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中国不仅要做制造业大国、强国,而且要生产出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精、尖、新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那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又将遇到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到中国入世后的三四年,相对受保护的大市场和排浪式的消费使得中国很容易培育出大企业,春兰和其他一些制造业企业正是在那个时期通过领先的技术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自主创新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于是在市场渐出现饱和时,企业便开始了跨行业发展。春兰集团也大举扩张,一度拥有40多个独立子公司,业务范围完全突破了家电行业,伸向自动车、新能源,甚至信息产业等广阔领域。然而,成功模式并不容易复制,自主创新需要建立在对本行业、本领域沉淀多年的技术积累之上。当今世界,科技更新步伐不断加快,企业指望短时间内通过招兵买马、大张旗鼓地投入经费来进行创新、掌握新领域的核心技术、追求核心竞争力是非常困难的。春兰在空调领域取得的成功并没有随着它的跨行业扩张自然地延伸至其它领域,反而在盲目的扩张中荒废了主业。今天春兰的凋谢并不是因为它放弃了自主创新之路所致,而是在由制造走向创造的过程中没有牢牢把握和认识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心猿意马令其迷失了自我。
对比春兰的失败,经常看电视的人可能对潍柴动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潍柴动力作为我国最大的内燃机企业,从2002年改组到2011年这十年中,销售额从近30亿元飙升到了600亿元的水平,十年猛增20多倍,可谓动力十足。潍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正是基于其对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一过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自身内部的多方面改革和创新,以及积极的外部合作,实现了企业发展道路的转型。
首先,潍柴通过核心产业集中,与相关产业分离实现资源优势整合,为今后的创新发展创造了土壤。其次,企业通过建立创新体系制度,为产品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随后,企业通过人才战略、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来着重提升潍柴的核心竞争力。
从春兰曾经和潍柴如今的辉煌看出,企业走向中国创造的唯一出路是创新,而企业的创新需要从多年的经验中积累经验。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研发管理至关重要,只有研发管理能够满足企业的战略管理规划,为企业提供创新的良好平台,企业才有走向中国创造的机会。